车迷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曼竹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藏] 这个秋天,去西游(新增川藏北线:清冷中秋月)

[复制链接]
26
发表于 2009-11-19 16:15:26 | 只看该作者
好羡慕你啊!!
27
发表于 2009-11-19 18:15:09 |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9-11-19 18:34:58 | 只看该作者
文笔很不错...........期待更多的游记
29
发表于 2009-11-20 11:56:01 | 只看该作者
好厉害的鱼
30
发表于 2009-11-20 21:27:27 | 只看该作者
感受到鱼儿一路上的感悟,藏地确实让人神往,也容易让人迷失,但现实还是必须面对,鱼儿加油。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16:10:57 | 只看该作者

(川西)德格.印经院里的雕刻时光

在金沙江畔的德格印经院,邂逅一个完美的午后。

从甘孜搭班车到达德格县城时,已是下午三点。匆匆找了家招待所放下行李,直奔印经院而去。大门外,不少藏民环绕转经,令我还误以为是到了相邻的更庆寺。看到门口的售票台才得到确认。50元!门票价格真是让我和韩姐有些咋舌。韩姐一度还放弃进去参观。我不想落单,劝她:我俩千辛万苦坐了两天的车,期间还翻了六千多米高的山才来到这里,到门前而不入,兴尽乎?

“进去之后,先去三楼看印经吧,那里的工人快下班了。”售票的大叔大概是看出我俩的心思,收下100元,这样交代了一句。

真是要感谢他的提醒。其实,当我们直奔三楼时,工人们已完成当天的任务,正闲坐喝茶。他们的汉语多不流利。当我斗胆向其中一位印经工人阿达提出,为我们两游客展示一下如何印经时,他欣然答应;更惊喜的是,他邀请我,和他一起搭档。

于是,阿达坐在他原来的位置上,我和他相对而坐,位置稍矮。我们之间的斜板放上一块印版。阿达先是在印版上墨,接着我们拿印纸在印版上覆好,之后我手持手持卷布干滚筒,自下而上双手推过,好了,这就是我和阿达合作的成果。当然,这一页经文不可能收进德格印经院装帧出版的经册里,我请了阿达在经页上签名,这成了我旅行中的礼物之一。

阿达介绍,印经工人是三人一组,一个拿版,一个上墨,一个压滚,每天每一组要印刷2400张经文,每人一月工资是600元。简单计算,这也就是说,阿达每在印版上刷墨一次,获得的报酬是0.008元。

印刷一张经文,对我,是新鲜有趣的体验,而对“阿达们”,长年累月、周而复始,恐怕已没有什么有趣可言。但我也听说,印经工人一边劳作,一边吟诵经文,因此,印经和转经、磕长头一样,都具有宗教仪式的意义。因此尽管薪水微薄、工作枯燥,但他们坚持下来。平凡的阿达们,同样也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辛劳,同样值得崇敬。

这是个微阴的午后。十一黄金周还没到来,游客十分稀少。我和韩姐逗留了两个多小时,期间加上我俩,整个印经院不超过十个游客。这让我俩得以自在轻松的、像印经院里那些被收留的流浪猫一样,到处游走。在藏语里,德格是“善地”之意,这里是中国藏地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当我站在印经院的天台,俯看这座小县城,她依山而建,看似朴实无华,却是深受造化之宠爱。

德格土司所建造这座印经院,历经300风雨,而今以收藏文献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以及考究的刻版工艺和精湛的印刷工艺而位居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此外,德格也是被称为“东方伊利亚特”的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史诗》中的主人公格萨尔王的诞生地。这两大法宝,足以彰显德格的显赫文化地位。

下午六点,我们离开印经院时,那位售票大叔再次善意提醒:印经院马路对面的那栋两层平房不可错过。

急急跑过去一看,果然大开眼界:雕版、造纸、磨朱砂,全集中在这栋不起眼的建筑里。

年轻的雕版工人,盘腿窝在棉被里,经版靠在左臂弯里,右手持刻刀,借着窗外黄昏的光线,循着版上的经文书法,一刀、一刀雕刻着——那姿势,仿佛是在演奏琵琶,流淌出的木屑,犹如时光的碎片。

我不想用“专心致志”来形容这些年轻的雕版工人们。这般年纪,成天闷在不到十平方的小屋子,抱着木头,绝不是浪漫的事。当我走进去时,他们和我谈笑,从被窝里掏出自己的私货:刻有六字真言的经版或是格萨尔王的坐骑图案的经版。

买经版讨价还价耽误了不少时间,到最后认识造藏纸的拥措大姐,让我颇有“恨晚”的遗憾。那时,她已下班,准备回家给两个女儿做饭。我们也就只好草草参观了藏纸工作坊。

有资料说,德格印经院所生产的藏纸,主要原料是一种当地人称“阿交如交”的植物根,学名瑞香狼毒。夏天,阿交如交的茎部会开出一种美丽的白色花朵;到了秋天,人们将其根挖出来,经过清洗、手撕成丝、沤制、锤捣成浆、再沤制去渣,加碱等繁复的土法工艺制成纸张。造出的成品纸还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厚薄均匀,没有孔洞的才能入库用作印刷用纸。阿交如交带有微毒,虫不蛀、鼠不咬,加之吸水性和柔韧性都很好。

屋角有晒好的藏纸,我提出想买几张时,拥措大姐微笑的拒绝了。

在拥措家的电视机上,摆着她被命名“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的牌子。拥措很以此为荣,她说,她住在柯洛洞乡的母亲会造藏纸,但如今已80多岁,不能从事这门技艺。

拥措最初对藏纸并不感兴趣。她原先在德格县粮食局工作,之后遭遇下岗、遭遇离婚,一个人带着两个女儿(现在一个14岁、一个10岁),来到德格印经院,跟另一位老人学习如何造藏纸。

尽管被官方认可为“代表性传承人”,拥措的生活没有太大的改善,在印经院每月的工资是500元。她的小屋里,床铺旁边就是灶头。交谈中,可以体会到她的艰辛,但并没有太多怨言。藏地的女人,或许就像那藏纸,有着极强的柔韧性。

而这种品质,既是生存的需要,亦是信仰的力量。

Tips:从甘孜到德格有班车,从康定始发。一般是早上8点30分发车,但往往推迟。甘孜汽车站咨询电话0836-7523687。车费65元。德格汽车站咨询电话0836-8222888。

印经人阿达。我与他合作体验了一把印经,那张经文我还特意请他签了名,作为纪念。

雕刻经版的手。

清洗经版的手

书写经文的手

拥措和她的女儿,2007年,她被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印经院收养了一些流浪猫,这家伙怡然自得到处逛。它让我想起了著名的雕刻时光咖啡馆,标志物也是猫。

[ 本帖最后由 曼竹鱼 于 2009-11-21 16:24 编辑 ]

猫乱逛.jpg (162.14 KB, 下载次数: 41)

猫乱逛.jpg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16:27:38 | 只看该作者

(川西)马尼干戈.著名的帕尼

大概是“干戈”有兵器之义,当我在地图上找到马尼干戈的名字,仅凭字面去假想:这一高原边陲之地,兴许与刀光血影、土匪、强盗、侠客之类字眼有关;从地理位置上,它就在青海、西藏、四川的连接点上,位于“川藏第一险”、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以东,距德格县城112公里。地处要塞,注定非同寻常。

不少人把马尼干戈比喻做“中国的西部牛仔城”。可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却很平淡。在最热闹的那条街道,从头走到尾,最多也不过半小时;杀牛宰羊的铺子后头就是个肮脏的收费公厕;上午十点的阳光暖和得很,无所事事的男人们干脆就横躺在摩托车上打盹。这些景象,绝对不是马尼干戈所独有。

直到我们要离开的那天上午,当帕尼酒店的老板儿子次仁,把那部几乎要散架的老爷车开上公路时,“西部牛仔”终于才有了个比较像样的注解。

在马尼干戈,帕尼酒店可能是这个乡最气派的藏式建筑。几乎行走在国道317和省道217的车辆,都会将它当作驿站,用膳、歇息之后,继续赶路。而这个乡里绝大多数小面包车、摩托,都聚集在帕尼酒店门前揽客。

无须别人介绍,很容易就可以认出这里的老板:那个约1.6米高、腿有点拐、穿着马甲,看上去六十开外的老头,总是笑呵呵的,又透着股商人的精明劲儿。我叫他帕尼大叔。在中午酒店餐厅最忙碌的时候,他和一帮熟络的班车司机轻松寒暄,互相递烟;有时,他会帮散客们联系包车。我还亲眼见到,一帮自助游散客与小面包司机发生争执,他出面当和事佬。

我和帕尼大叔并没有太多时间聊天。关于他的传说,从广安派到马尼干戈“维稳”的一个警察和马尼干戈乡干部的描述,大致是这样:帕尼以一千元的本钱开起铺子,一开始当然不是酒店,如今做生意40多年,富甲一方。举个例子,他儿子娶媳妇,花车队开了十多分钟,一路洒5元、10元的票子,排场十足。这些官方人士对商人帕尼的评价也很高:是个实在人,有威信。

当我从甘孜前往德格,第一次遇到帕尼大叔时,我匆匆收拾行李,把暂时用不上的背囊寄存在酒店前台,并急切的向他咨询去德格阿须乡的班车,“有。”他说,“等你回来了再说吧。”

第二天,我从德格县城又回到了马尼干戈。德格的班车司机给我一个美好的愿景:大概在中午,有一趟前往阿须乡的班车。一到帕尼酒店,我马上请帕尼帮我联系阿须班车司机,谁知,这趟班车这天停开了!真是郁闷坏了,我还是不肯放弃,咨询包车,300元,太贵了!于是,我窜来窜去,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打听着有没有去阿须的顺风车。此时,我和韩姐又搭了一个伴,福州来的林生,还跑到进出马尼干戈的检查站,寻找同去阿须的人和车。

有一细节令我难忘:有个开越野车从阿须乡下来的男子,同行还有一个喇嘛和一个汉地女居士,他们说要去成都接阿须岔岔寺的巴伽活佛,十一时一起返回。男子说,他是活佛的一个亲戚,给了我一张格萨尔王酒店(据说这是活佛开的酒店)的名片,说我若到了阿须可以去找他爱人。大概是怕我认错人,还特地给我一张他爱人的证件照片。

帕尼的儿子次仁,听说我们想去阿须,就说,他打算第二天带着媳妇仁珍和女儿,开车回竹庆娘家,他可以顺路把我们搭到阿须,条件是把它的油箱加满油。

“万一这一车油加下来,还超过包车的价格,那不是亏大了。”我们把它当作备选方案之一,希望仍寄托在价格低廉的班车上。

旅行就是这样,偶然遇到的某些人、经历的某些事会让你怦然心动,改变计划。大概是中午一两点钟的光景,餐厅里来了一男一女,他们是成都来的,承接德格竹庆寺的修缮工程。那个姓黄的男子说,这次修缮,就是为了迎接9月30日的竹庆寺法会。“听说是十多年才举行这样一次盛大的法会。”

法会!像我等贪新鲜、爱热闹之流,自然不想错过。于是,我们又去找次仁:阿须计划暂时搁浅,约好明早出发同去竹庆。

这里要说说次仁的媳妇、20岁的仁珍,她比次仁小十岁,据说两人是在牦牛场认识的,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半岁的女儿了。仁珍是我迄今为止认识的最美的藏族姑娘(不知道是不是也是马尼干戈的NO.1),杏眼桃腮,让我最羡慕的还是她脸蛋上浑然天成的高原红。那天,她一身藏袍,头上扣着一顶白色绒帽,时尚俏丽。她谈吐大方。据她说,她的舅舅是竹庆寺的珠巴活佛,她曾就被舅舅的一个弟子接到深圳读书。也算是见过世面的。

离开广州前,同事阿登赠我一本《迟到的间隔年》:背包客孙东纯,从广州出发,用了13个月,行走泰国、缅甸、老挝、印度、巴基斯坦、xinjiang、西藏、尼泊尔的故事。在印度做义工、遭窃、等待糖果机票、思索旅行意义......孙东纯的文笔朴实,故事本身已足够独特而动人。可惜,图书编辑大概为了吸引眼球,很恶俗在封面上用了“中国第一本推动间隔年旅行概念的标志性图书”、“一个中国女孩和一个日本女孩的爱情”这类的字眼。不管怎样,这是本好书,值得推荐。

在成都到色达的路上,我看完了这本书。在帕尼酒店收拾行李时,把它放在桌上。仁珍似乎很有兴趣,拿起来翻看。

“帕尼酒店是个背包客集散地,这本书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它。”这个念头,促使我把这本《迟到的间隔年》毫不犹豫的送给了仁珍,还欣欣然在书的扉页上留言,并让仁珍捧书拍照留念。

我不确定,仁珍会不会读完《迟到的间隔年》?或者读完之后,能理解“孙东纯们”不惜丢掉稳定的工作,离开繁华的都市,节衣缩食,到处旅行的疯狂?我相信,在帕尼酒店,类似的“孙东纯”一定出现过。只是,对于帕尼和仁珍来说,他们都是客,和那些班车司机无异。

我试图站在仁珍的角度,去揣度她的心态,假设我是她,生活在高原边陲,也会有知足的幸福感,但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在马尼干戈,停电是家常便饭,因此尽管酒店前台有电脑,但她不能上网qq聊天、下载歌曲和看电影。

阿须乡暂时去不成,竹庆乡是第二天的事。我们三决定去附近的新路海打发这个下午。找了个小轿车,往返80元,好说歹说司机只肯等待1.5小时。连绕湖一圈的时间都不够,走了一会,索性在一块大石头上躺下,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心湖犹如这面雪山脚下的湖水一般宁静。

新路海藏语名为玉隆拉措,“玉”是心,“隆”是倾,“拉措”是神湖。相传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中英雄格萨尔之爱妃珠牡来到湖边,被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幽静的环境所吸引,徘徊湖边流连忘返,她那颗眷念美丽河山的心犹沉海底。后人为了纪念珠牡,取名为玉隆拉措。

11月号的《华夏地理.藏王密码》里,作家阿来这样描述这片光影变幻的高原湖:“每一次,我经过如今被更多人叫做新路海的玉龙拉措,都会在湖边嘱望一番,想一想故事里那个因为有过错、有缺点,反而因此生动起来的叫做珠牡的女人。被今天的藏族人所深爱的女人。”

“川藏第一险”、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上著名的五道班,德格到马尼干戈必经之处。经过7月青藏线高原反应的淬炼之后,这一回好多了,就是班车上的烟雾缭绕很烦。

新路海,地为席,天为帐。

帕尼大叔

我把同事阿登送我的《迟到的间隔年》送给了帕尼儿媳妇、美丽的仁珍。这是本好书,希望多些人读一读

[ 本帖最后由 曼竹鱼 于 2009-11-21 16:31 编辑 ]

帕尼.jpg (152.51 KB, 下载次数: 40)

帕尼.jpg

仁珍.jpg (183.74 KB, 下载次数: 41)

仁珍.jpg
33
发表于 2009-11-21 21:27:08 | 只看该作者
插队
34
发表于 2009-11-22 11:35:44 | 只看该作者
看图文游记。。。 dll dll
35
发表于 2009-11-22 13:24:2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3 00:44:54 | 只看该作者

(川西)竹庆.法会

和帕尼的儿子次仁约好次日早上八点从马尼干戈出发去竹庆。我们三准时在餐厅里等候,那哥们到了九点才现身——“啊,对不起,睡过头了。”这是我们意料之中的,话还没说完,次仁倏然没了影踪。

无聊的等待,让我们滋生出“最坏的可能”:是不是因为我们不没给他的车加油,他不想让我们搭顺风车了?而次仁的弟弟说,放心。我哥去修车了。——晕,真是临时抱佛脚。

我和韩姐还是做着两手准备,一遇到邮车、货车,就搭讪司机是否要去竹庆或阿须,但一次次落空了。

挨到中午12点,次仁终于驾着他的“老爷车”——一部白色陆迪现身了!我们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这也算应了那个维稳警察的说法:这里(马尼干戈的藏民)虽然做事有些懒散,还是很讲信用的。

次仁的体形、长相,并不算典型的康巴汉子。他个儿高,但并不壮,鼻子挺括,深眼窝,大眼睛。他跳上车顶架,把我们的背囊和要带回岳母家的大包小包装好,手脚麻利,动作潇洒。还真有“西部牛仔”的范儿。

“老爷车”里一共挤了七个半,前排除了次仁,还有仁珍、次仁妹妹,加上抱在怀里的娃娃;后排除了我们三,外加一个备用的修车师傅,还有若干行李。次仁爬坡踩油门脚劲十足,还不时扭头逗他的女儿笑。当老爷车颠簸着开上214公路,蓝天、白云、远山、电线杆,帐篷、牛羊......简直感觉自己进入公路电影的情境。

比50公里外的马尼干戈乡相比,竹庆乡更显破落萧条。街上人很少,到处是低矮的土坯房、砖房、藏式木头房,一有大车驶过,尘土飞扬。竹庆同样也是一整天停电,要命的是,这里一停电,通信基站就没法运转了。我们戏称,在竹庆,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

在竹庆乡找了一家藏式旅馆安顿下来,吃过午饭,我和韩姐步行上山前往竹庆寺。竹庆寺建于1685年,汉语意译即“大圆满寺”,全名“竹庆邬坚禅林”,它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六大传承寺院之一,藏传密宗大圆满法的教授传承发源地,又译为“佐钦寺”。

我们走了二十多分钟,不知道还有多远,于是拦下一部正要上山的三轮带后斗摩托车问路。那师傅热心地把我们搭上,来到寺院范围内一处工棚。有位大姐在里头正忙着往一个半人高的金幢上帖金箔。据说巴掌大的一张金箔就要四五元。原来他们也是修庙的。

一个工头模样的男子吆喝着伙计,把做好的金幢装上三轮摩托车,说要送去安装。那种动感的场面一定不错,我顿时来了兴趣,请工头把我们两冒失的游客也捎上。他也不拒绝,等到了目的地——一座院落前,他突然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是竹庆寺第7世佐钦法王的住处。

“你们带哈达了吗?”那个工头问道。我们怎么可能会随身带这个。

“那这个呢?”那工头用拇指擦了擦食品和中指,指的是钱。

我们随身是带了一些现金,但初次见面送钱,给多给少呢?更何况,我又不是法王的信徒。

我们撒了谎,身上没带钱。

一听这话,那工头打量我们的眼神,就像我们是两个懵懂无知的小孩。此时,院门突然打开,一位身穿绛红僧袍的男子,在左右两个小喇嘛的陪同下走出来,他就是佐钦法王。不得不承认,法王确实有一种不同凡响的气质。

我说,来到竹庆是为了一睹法会盛况,能遇到法王也算是缘分。法王听后,问起我们住在哪。我们也如实回答是住在山下。

“先带你们去看看白玛唐吧。”法王说完,身边一个小喇嘛、他的司机立刻把法王的座驾,一部青海牌照的陆地巡洋舰发动起来,我和韩姐登上车后座。感觉像做梦一样。

这一路,不过短短千米。我着实感到法王的特殊地位:道路两边正在行走的喇嘛、觉姆,见法王座驾驶来,立即收住脚步,脱帽行礼。我也着实预见了竹庆法会的热闹景象:在一大片草甸上,已密密麻麻扎起了帐篷。原来,竹庆寺下300多座子寺,遍布康藏地区及海外。各寺派来参加法会的人已早早在此等候。

修葺一新、金碧辉煌的白玛唐就是举行法会的主会场。进入白玛唐后,法王就让我们自由活动了。约两百多平方米的会场里,僧侣、居士们有条不紊忙碌着,或制作着酥油花,或调试投影设备、或搬运物品,还有几位画师正在一面大鼓上做最后的装饰。大门外,佛塔、大象等鎏金石雕,上书“福建石狮市白玛天苑道场众弟子合家敬”。这看来是竹庆寺在汉地的“子嗣”为庆法会送的贺礼。

我和韩姐还爬上了白玛唐的天台,极目远眺,山上风马旗、经幡连缀成片,不由令人心旌激荡。有说竹庆寺“地理灵峻,寺院所在的雪山上下布满成就者的修行山洞与道场,是极具加持力的修行圣地”。

我和韩姐在白玛唐外又遇到那个在马尼干戈诱惑我们来到竹庆的黄姓男子。他有些夸张的形容,到30日法会那天,很多有钱人都会来到这里。那一天哪怕捐100元,就相当于捐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功德。

我笑而不答。那黄姓男子又说下去:“竹庆寺下有300多座子寺,它的管理,其实就是公司化管理。级别最高的就是白玛格桑法王,相当于CEO;那位佐钦法王,就是管理竹庆寺本院的总经理;下面又有很多“分公司经理”,比如负责这次修缮工程,就是一位活佛,因为我和他打交道多了,很熟了,就直接叫他‘穆总’,呵呵......”

我们搭了一部喇嘛的顺风车下山。我再一次打量竹庆寺范围内的那些崭新建筑,它们极尽奢华、繁复,和山下那些破落的民房,完全是活生生割裂的两个世界。路上不时可见喇嘛们开车轿车、越野车或是摩托车,而山下的藏民们,是依靠行走或是坐在牛背上去放牧。我坦承自己对藏传佛教了解并不深,但这种现实鲜明的对比,却让我感到隐隐有些不安。

在马尼干戈,我和当地一位乡干部聊起在路上的一些见闻和现在寺院里的一些情况。他说,有些活佛并不长居寺院内闭关修行,而是到处化缘,被称为“活佛跑项目”。因为越来越多的汉区的大老板信仰藏传佛教,给某个活佛供养几十万的好车,不过是小菜一碟。

我问他,长此以往,活佛们会不会耽于这些享受,对藏区底层的贫苦百姓越来越疏离?而这些人才是他们真正的群众基础啊。

那位乡干部没有直接回答我。他说,现在依然还有这样藏民,是活佛拉的尿要虔诚的捧起来舔一舔,活佛的粪便也要包一点拿回家供奉起来。我们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在一些乡村,百姓之间出现矛盾和纠纷,不是找ZF,而是让活佛来调解解决,比如一家伤害另一家人,活佛说害人的赔给被害的几头牛、几头羊,被害人接受了,就算了事了。

这位干部说,现在ZF做工作也不是单打独斗,也要讲究方法:对于45岁以上的老年人,贫穷、文化程度又低,ZF有政策宣传,先跟可以信任的活佛沟通,让活佛代表ZF向这类藏民宣讲;对于30岁以下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则不必如此,ZF可以直接对话。

我们不自觉的说起了三.一四。他说,加上临近国庆,维稳让他们压力很大,甚至矫枉过正。他举例说,有上级领导到一所学校检查,见有学生帖着某活佛(不是d-l-l-m)的照片,也要上纲上线,要求学生撤下。事实上,在藏民家中帖所崇敬的活佛、上师照片,是十分普遍现象。但是也有不少家庭是偷偷贴d-l-l-m照片的,一旦发现就要被没收。

当我们的话题转到了竹庆的法会。这个干部告诉我个秘密:藏地寺院所有大规模的聚众活动都得报民族宗教局批准。竹庆法会临近非常时期,本不被获批,最后是以为法王祝寿而通过的。

这一天(9月27日)距离法会还有三天。我和韩姐已不打算继续逗留在竹庆了。

一开始,我给韩姐设计的路线是:我们一起去阿须、再去石渠,之后进入青海玉树,此地分手后,她乘长途班车到西宁。从西宁乘飞机到Urumqi ,不知道她后来怎么查的机票,说是这条航班一周只有一个航班。因此,她决定去成都,那里到Urumqi 的航班多些。

我有些不舍:这次旅行一开始,就有韩姐一路照顾,可惜我们相伴才短短一周。

离开之际,韩姐一再叮嘱我,等xinjiang局势稳定些再去,还说,去了xinjiang一定要去找她。因为她,我决定此行放弃去xinjiang。

坐着“老爷车”去竹庆乡,颇有公路电影的feel

帖金箔

画鼓

制作酥油花

雪山下的寺院。半空的电线真讨厌,但我不ps

[ 本帖最后由 曼竹鱼 于 2009-11-23 18:13 编辑 ]

寺院.jpg (133.98 KB, 下载次数: 36)

寺院.jpg
37
发表于 2009-11-23 01:23:39 | 只看该作者
纠正一下:车子不是2500。:)

相信活佛是不那么容易被金钱所迷惑的。
38
发表于 2009-11-23 14:51:15 | 只看该作者
D-L.一出面,所有有藏民均共同参与保护藏羚羊,身上不批羚羊皮。对于他们,听活佛的确实比听ZF的多。
39
发表于 2009-11-23 17:07:34 | 只看该作者
西藏!一定要去几次的。
40
发表于 2009-11-24 18:05:01 | 只看该作者
精彩!

看到你的文字,不由地让我回忆起当年去德格印经院的情景,我去的时候,那些印经工人正在忙碌地印经,真羡慕你可以亲身体验一次印经,非常有意义。
41
发表于 2009-11-24 21:49:12 | 只看该作者
真巧我五月从西藏回来也是住帕尼酒店,他儿子应该叫群培吧?他带着我们去像美国乡村别墅一样的家,还送了我一只蛤猁的爪子。不过他确实是当地最帅的
4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23:4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0楼 的帖子

哈,要是下次有机会再去马尼干戈,我也要去这个当地最帅男家:)
43
发表于 2009-11-29 21:04:52 |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09-11-30 18:50:18 | 只看该作者
我七月份去竹庆参加法会,呆了半个月,楼主对竹庆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问我。佐钦法王也是我的上师。
45
发表于 2009-11-30 23:26:18 | 只看该作者
鱼又睡大觉了,咋没动静了呢?
过几天俺又要开拔了,等俺回来您这帖子可能还在藏区转悠呢,啥时能到尼泊尔啊。
今儿一哥们在巴德岗给我电话,他们正在拉加的学校支教呢,我的接力棒终于有人传下去了,好开心。
4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00:08:47 | 只看该作者

(川西)石渠.你们都是我的佛

班车!班车!

沐浴于晨光中的高原乡村,格外祥和。八点不到,我和韩姐,和林生告别后,背起行囊,踏上公路。一边气喘吁吁的行走,一边不停回头张望,好像我们身后真有一部冲着我们而来的去阿须乡的班车。

可是,没有——还是,没有。我想打电话问问班车司机何时才能出现,可是竹庆不分昼夜的停电,手机信号全无。有藏民告诉我们,班车一般会停在一个叫“热水堂”的地方,大概要走三五公里。好吧,咬着牙,继续走,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走了多远,总之,对于我这个平时不热衷运动的家伙,绝对是个考验。

一部川A牌的黑色猎豹远远驶来。我下意识的挥手,车停下,一个年轻的藏族男子摇下车窗。他答应搭我们一程。车开了10多公里,到达石渠与阿须的分岔路口。路牌显示,距阿须还有35公里。

阿须,格萨尔王、巴伽活佛,他们的传说令我向往,想去就必须在此地下车;但是,这意味着,我就要与韩姐和司机分手,独自一人,在这荒凉偏僻之地,等待着不知何时才能出现的班车或者是过路车。

几秒钟的考虑,我最终选择继续呆在车里。那块路牌飞速被我抛在身后,我不由怅然若失——我是胆小鬼!

这个小伙在石渠县国营牧场当医生。他说竹庆虽有名寺,但民风彪悍;又说起这一带藏地种种目无法纪、恩怨相报的例子。例如,有人为了报复杀兄仇人,追杀凶手追了八年。当地ZF不管,也不敢管。

石渠国营牧场很快到了。我们下车连声道谢,却忘了问这个热心司机的名字。后来才知道,他叫曲培。

在牧场旁的派出所,我搭上去石渠县城的小面包车,和韩姐匆匆分手。

同车的,有石渠国营牧场的财务兼文秘方娟和她三岁的女儿卓玛。

做旅行计划时,我打算去石渠一个叫瓦须乡的地方。不是因为这里有什么自然人文胜迹,而是看到了这则博客http://keusa.blog.163.com/blog/static/5933782009765565183/

面包车开了十几公里,我无意问起方娟,瓦须距离石渠县城有多远?方娟惊呼,就在我们牧场旁边啊,你要去吗?我大愣,点点头。“去瓦须的路不好走,不通班车。只有摩托车进出,要爬一两个小时山路。”方娟说。

我沮丧之极!怎的有意无意、一连错过两个计划中的目的地?是我和它们的缘分还没到吗?

这世上并没有到不了的地方。那些虔诚的朝圣者,宁愿舍弃代步工具,即使道路崎岖漫长、风雪肆虐,也要五体投地向着心中圣地而去。而我,连一头“驴”的标准都达不到,事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不够智慧、不够坚持、不够勇敢......

胡思乱想中,和方娟闲聊打发时间。她说,这个牧场隶属四川省畜牧管理局,95-98年牧场经营不错。但此后,生态环境恶化、畜大于牧,再加上领导管理不善,如今年年亏损。不过他们算是“铁饭碗”,倒也不太发愁。

一路上,不时看到牧民赶着大批牛羊,牦牛背上扛着帐篷、锅、桶等家当。方娟说,这是牧民们从夏季牧场迁往秋季牧场。

方娟是个热心人,带我在她县里的家中安顿下来,还请我吃了一顿崇州莲锅。之后,她带着女儿忙她的公务,我到澡堂里洗白白去。

说实话,这澡洗得真是不安心。因为,方娟告诉我,她的家门钥匙就放在门沿上,摸一摸就能找到了。在广州这样治安混乱的大城市呆久了,谁都会担忧生命财产安全,更何况来到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钱卡手机我随身带着,但那台笔记本电脑,总不能带到潮湿的澡堂去吧(这大家伙在此行中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于是,算上排队等待、洗澡、洗衣服,匆匆忙忙一个小时搞定。冲回方娟家,心里牵挂的那些东西都还在。

安全起见,把笨重的T43背上,在石渠县城里闲逛,一路打听去石渠著名的巴格玛尼石墙的班车。得到的回答令我一次次失望:没有班车,只有包车。

我一个人花数百元包车显然不划算。而国庆黄金周还没到来,整个县城似乎找不到第二个像我这样游客模样的人。

百无聊赖间,一部挂着粤p车牌的陆地巡洋舰,让我眼前一亮。不管三七二十一,挥个手打个招呼先。车停了,我快步跑过去,驾驶座上不是粤人,而是一个藏族男子。

我顿时有些尴尬。那男子倒是和善,不觉得我太唐突,听我一番陈词为什么来到石渠、又为什么向他挥手之后,他想了想,对我说,我可以带你去玛尼石墙!

原来,这个名叫南达的男子,是石渠县长沙贡玛乡扎嘉寺主持丹增曲切仁波齐的专职司机。扎嘉寺也负责管理巴格玛尼墙。而这部LC,是一位河源居士给丹增曲切仁波齐的供奉,难怪是粤牌的。

我匆忙赶回方娟家拿行李,匆匆与他告别。在县城办完事的南达,履诺在方娟家外的农行接上我。他的车上多了个喇嘛,这让我对南达又增加几分信任。

不知道南达的车往什么方向开,也不知道走了多远,两个多小时后,我随南达来到依傍于山脚一栋小楼前。几个汉人向南达涌来,看到他从县城里拉回来的洗衣机,十分雀跃。他们是这里跟随丹增曲切仁波齐修行的,来自辽宁、上海、广东等地。这栋小楼据说是刚建成不久。

我的出现,令汉地居士们颇有些诧异。毕竟,我不为修行而来。幸好,还有南达和他的未婚妻珠拉很关照我。

他俩是负责后勤的。在我眼中,这份差事一点也不轻松,尤其是珠达,煮饭、洗碗、拖地、晾收衣服.......除了和居士们一起上课的时间,在厨房里,一刻也不见她歇着。

珠拉美丽而能干,非常温柔,对汉地居士们,她总是恭恭敬敬,称呼“哥哥”、“姐姐”。我帮她打下手,她不住的说“谢谢”,让我特别不好意思;南达,一副憨厚样,又有几分幽默感。我学做酥油茶,向他演示我的动作是否正确,他拖长声音说:“可~以”。几次之后,我也故意模仿南达的调调说话。

丹增曲切仁波齐也来到厨房,简单和我聊了几句。这是我川西行中遇到的第五位藏地高僧。

这天晚上,珠拉把居士们吃饭所使用的一大堆锅碗瓢盆洗刷干净、收拾妥当,零食已过。南达铺上卡垫,让我和珠达睡一起。他则窝在那张小沙发上。珠拉告诉我,他们打算十月结婚。

很真诚的祝福他们!假想,当我在县城的大街上向南达挥手时,他完全可以不理会我这个陌生又寒酸的女子,这在我所生活的城市完全是司空见惯的。我也完全没有理由去埋怨;而南达把我带到这,让我认识了他的珠拉。他们的质朴与善良,让我留下了旅程中最温暖的一段回忆。

有一个插曲:一个来自上海的男居士,手指裂了一大个口子,我随身带的创口贴、纱布、消毒片正好派上用场。晚上他来到厨房,可能是为表示感谢,或者也是想奉劝我皈依吧,和我聊了好长一会。他称,人人都可以通过修行成佛。而学藏传佛教,是因为这种方式成佛快,就像“坐飞机”。能来到藏地,是五辈子修来的福分。他还说,他并不手指受伤感到难过,相反,觉得庆幸,因为这说不定是帮他消除更大的业障。

从色达、到甘孜、德格,再到石渠,有遗憾,也有惊喜。我至今不懂,我是否真有那些奉劝我皈依者所说的那种“佛缘”?如果真有,那么这一路走来,韩姐、林生、阿达、拥措、次仁、仁珍、曲培、方娟、南达、珠拉,等等等等......你们都是我的“佛”,陪伴我、温暖我、感动我,让我孤单上路的旅程,并不孤单。

第二天一早,和南达、珠达拥抱告别。南达的弟弟骑摩托车把我带到著名的巴格玛尼石墙。

巴格玛尼石墙位于《格萨尔王传》中七座著名神山之一的扎嘉神山下,始建于1640年,据说当时是巴格活佛一世受莲花生大师托梦,在扎溪卡草原上放下第一块玛尼石。30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的玛尼石墙已经成为界上最长的玛尼石墙。每片石片上刻着的是六字箴言和《甘珠尔》、《丹珠尔》的部分经文。墙头迎风飘扬着五色经幡,墙体两边的窗口里摆放着各种佛像,玛尼墙边上是长长的转经筒墙、八宝白塔和经幡塔群等,整座建筑群就像扎溪卡草原上的一条巨龙。它的宗教地位,如同拉萨的大昭寺、阿里的岗仁波齐,也是藏人朝拜的中心。

并不是真正佛教徒的我,绕着这巨龙,独行了一圈。感谢我的“佛”,并为他们祈福!

南达把我带到扎嘉寺活佛和汉地居士们修行的地方。这里有很多狗狗。当人在野地上方便,它们会一路跟在后头,但并没有伤害的敌意。这条黄狗大概是看我这个陌生人拿着相机冲它拍,歪着脑袋,一副好奇的憨像

南达,和他的妻子珠拉。他们一早就起来为活佛和居士们做饭,忙个不停。珠拉经常头疼,可能是累坏了

在石渠著名的玛尼石墙,一对母子在朝拜

母子俩绕巨龙转经

精美的玛尼石刻

[ 本帖最后由 曼竹鱼 于 2009-12-9 00:20 编辑 ]

石刻.jpg (129.29 KB, 下载次数: 49)

石刻.jpg
4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2:51:25 | 只看该作者

玉树.当旅行成为工作

有没有这样一份工作,可以让你有充裕的时间去旅行;或者,旅行本身就是工作?

如果有这样一份工作摆在你面前,你是否会毫不犹豫的接受它?

也许,我会——但是,我想,这不能持续太久时间。旅行,就像是辣椒圈,丰富你的味蕾,但绝不能当饭吃。更重要的是,当旅行成为工作,这意味着将失去部分自由,如果你想打好这份工的话。

这些想法,是在玉树偶然认识一个旅行指南作者之后。

离开巴格玛尼石墙,我搭上一部卡车来到石渠西区,在色须寺对面的桥头等待开往青海玉树的班车。

至于班车会经过这里的时间,四个人给我四种不同说法。在一家蔬菜杂货店借了把板凳、还借了人家的插座,一边往T43里倒照片,一边心里没底的等待.......

继续发扬在川西一路搭顺风车的作风,当一部KOMATSU(小松)机械维护工作车停在蔬菜行买东西,我大言不惭向三个小伙探询能否顺路搭我一程。西北汉子真是爽快!他们的目的地是西宁,答应搭我到青海歇武镇。

我告诉他们,我的职业是记者,他们第一反应是,我这样一个人大老远跑出来是为了公干。我赶紧澄清,纯粹是个人旅行,而且是丢下工作。看他们的神情,可能是觉得有点不可理解。一个叫陶元德的小伙,给我看了他相机里的照片,除了工作照,其他是在景点的留影。“石渠-西宁这一段,哪里有小松的机械车,我们就往哪里跑,一个月大半个月不着家。一出去就顺便玩一玩。”

告别时,我和这三个小松小伙子一起合了影。之后我在歇武路口搭了部黑车,直落玉树州府结古镇。

旅行,如果只是单单游山玩水,那也未免“低层次”了。去玉树的路上,我联系了人在大连的于峰,他是青海格桑花助学组织的志愿者。于峰让我联系格桑花在玉树的专职工作人员陈新梅。当我兴冲冲的来到格桑花的办公室西北牛宾馆时,得到了这样的回复:这天上午,格桑花刚送走一批物资到三所乡间学校,紧接下来的国庆期间也没有我可以效劳的事。

只有满怀失望的离开,在陈新梅介绍的八吉祥宾馆住下。出去遛达了一圈,对结古镇的第一印象一点也不好。立着格萨尔王骑马塑像的大广场,还有奔驰的各种名贵好车,犹如象征着虚假繁华的泡沫,飘在这座风沙大、乞丐多、满大街是卖藏獒的劣质招贴画的小城里。

如果这天下午六点,新梅姐没有给我打来那个邀约一起吃晚饭的电话,可能第二天一早我已经离开玉树,也就将与一些好玩的人儿擦肩而过了。

新梅姐是杭州人,生于69年(如果不是高原的阳光和风沙,我想她应该会更显年轻些)。从2007年开始,担任格桑花专职工作人员。新梅跟我描述她在阳朔的幸福时光:在遇龙河边租一间风光无限、价格低廉的小房子,除了享受好山好水,还报名参加一个英语班。旅行就是她的生活。

她说,来格桑花工作,绝不是为了钱——事实上,格桑花提供给她月薪只有两千元(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每月还要捐助五百元帮助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不太忙的时候,她可以从玉树出发,去藏区旅行。

新梅姐说,她坚持在格桑花工作,一来她没有太多家庭牵挂,在杭州的房子房租也能保障她在玉树的生活品质不会太低。但是她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当志愿者,绝不能只有热情和理想主义。”

我说起自己7月在西藏见到孩子们讨要钱物的不安,新梅姐说,一开始看到这些孩子,也会恨不得都去帮助他们,慢慢地会有困惑,自己能帮助多少个?这样的帮助会不会反过来害了他们?“但是,不去帮助他们,更不对、内心会更加不安。”

我和新梅姐一路散步交谈,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偶遇了三个年轻人:米团,还有她的男友,另一个男子叫XD。

他们三住在三摩提藏吧(推荐一下,很不错的旅馆!老板尼玛江才是玉树州民族师范学院民俗学老师,自己制作的明信片极有特色;电话18997361656、0976-8639941;地址新建路18号,中国人民银行往前)。住在藏吧里一个中文说得非常流利的俄罗斯男人安德烈也加入了我们。

大家小酌青稞酒,聊各自的旅行、聊对助学、支教的看法、聊玉树的种种怪现象,不着边际,又不时有火花。

米团和男友,算是自由职业者,他们经常到藏区乡间,搜罗各种贵重石头、吉祥物配件、藏药,然后拍下照片传到网上卖,寓谋生于旅行之中;而XD,供职于三联出版社、负责《lonely  planet(寂寞星球)》中文版的青海一部分的采写。

有趣的是,xd差点成了我的同事。他在媒体行业也工作多年,数月前曾向我单位某部门投送简历,他与该部门的负责人还住在北京同一小区,但约了几次,总没能见上面。迟迟收不到回音,后来就应聘了三联lp中文版作者一职。

聊天时,xd打开录音笔。他说,在一本LP里,除了各种具体的实用指南,还会收录当地人或者异乡人对玉树的看法,这些几百字的内容会列成一些“框”。

我有些羡慕xd的工作,还问他三联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xd却“打击”我,理由是:

1、首先,根据lp的要求,提供的各种信息必须非常全面而琐碎。比如,当地各种档次的宾馆、物美价廉的餐馆、主要的超市、娱乐场所、班车时刻表、包车的价格,等等,这些类似于作者精心挑选出来的“黄页”;

2、因为第1条,这就要求不管作者是否有兴趣,只要是在所负责的范围内,任何一个景点都得去,“一想到这个就非常崩溃”。对于不感兴趣的地方,跑一趟很浪费时间;感兴趣的地方,又因为时间有限,难以沉下去,只能走马观花;

3、lp向作者提供的费用是每周三千,有节余就相当于作者的酬劳。xd说,有一些景点,往往十分偏远。而他又是一个人,包车动辄就是上千;如果能和其他游客一起包车,可以分摊费用,但是这又关系到同行者的节奏是否合拍。不带工作的游客可以一路随时停车拍照,而他是要抓紧时间搜罗信息。

4、因为第3条,xd说,计算下来,他在lp所获得的酬劳,还不如他之前供职于媒体的收入。他也自己想办法接一些外稿,算是“炒更”吧。不过,xd又自我安慰:“好歹还是去了很多地方。如果在北京,可能花更多的钱。”

11月7日,我结束了49天的旅行。至此,xd已在玉树一带工作了60天,“我从第15天开始就觉得厌倦了。”接下来,还有他一想起来就头疼的10G的录音;在2010年1月底必须交货的16万字;以及若干外稿。“我都快死了!!”

如果再有一份这样的工作摆在面前,你还会接受吗?

“我目前的回答是不去。但是我不知道过几个月,我是不是会改变这个回答。”xd说,“旅行指南这一类的工作,都会让一切变得表面。”

对玉树州府结古镇的第一印象一点也不好。满大街是卖藏獒的劣质招贴画,尘土飞扬的大街上奔驰的各种名贵好车,与此同时,只要在馆子里一坐下,马上会有乞丐或者是穿着僧服的乞丐,伸手触碰你的手或肩,令人生厌。

因为对玉树印象不佳,本打算哪个景点都不去,尽快离开。因为偶尔认识了XD们,在玉树的第二天,和xd、安德烈一起包车去一个叫热水沟的地方。热衷拍照的安德烈独自进沟,我和xd则留在沟口,和这个藏族阿妈一家聊天。他们在山头搭了一顶黑帐篷。虽然我们之间语言沟通不算顺畅,阿妈芬芳的酥油茶,已让我们暖意十足。

[ 本帖最后由 曼竹鱼 于 2009-12-10 12:53 编辑 ]

阿妈.jpg (120.7 KB, 下载次数: 50)

阿妈.jpg
48
发表于 2009-12-12 18:47:14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张照片很棒!
49
发表于 2009-12-15 13:55:09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50
发表于 2009-12-15 16:26:3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车迷网 ( 粤ICP备10225138号 )

GMT+8, 2024-4-28 05:18 , Processed in 0.057132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2001-2007 车迷网 所有内容 版权所有
网页风格制作: 虫虫 技术支持:智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