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迷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5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瓦那纳西,在天堂的入口看生与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7-27 20:5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瓦那纳西,在天堂的入口看生与死



在印度北方邦有个嘈杂脏乱但自古地位特殊显赫,非同一般的城市,它坐落在恒河西岸,拥有超过1500座以上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寺庙。马克吐温曾这样描述它「Benares is older than history, older than tradition, older even than legend, and looks twice as old as all of them put together.」 ------ Mark Twain
贝拿勒斯比历史还年迈,比传统更久远,比传说更古老,甚至比这些加起来更古老两倍。

这就是印度最负盛名的印度教圣城之城——瓦拉纳西(在1957年以前这座城市叫贝拿勒斯Benares)

瓦拉纳西,圣城之城

在印度,瓦拉纳西犹如耶路撒冷一样,是印度教徒的心中圣地,他们人生的四大乐趣——“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有3个都要在瓦拉纳西实现。公元7世纪。中国唐朝高僧玄奘当年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要到的极乐西天指的就是瓦拉纳西,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曾对该城风貌作过生动的描述。

传说在西元前六世纪瓦拉纳西便已经开始存在,这样算来,这座城市的历史已经有六千年。相传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湿婆神(Shiva)所建。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6世纪,它曾是学术中心,公元12世纪时为古王朝都城。据说,公元前500年,释迦牟尼第一次讲道就是在该城附近的鹿野苑。因此,这座城被誉为"印度之光",再加上印度人心目中的圣河——恒河流经这里,于是瓦拉纳西就被视为“圣城中的圣城 ”。

恒河发源自喜玛拉雅山区加尔瓦尔(Garhwal)深谷的戈慕克(Gaumukh)冰穴,全长2496公里,是印度古文明的象征 。印度教徒们相信在恒河中沐浴净身,可以洗去一切“罪孽”,在他们一生之中,至少要有一次到恒河沐浴净身,求神赐福保佑,并希望死后能在这圣城的圣河举行火葬,把骨灰洒入恒河,灵魂得以升天,因此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印度教徒来此聚集沐浴净身举行大型宗教集会。

对印度教徒而言,瓦拉纳西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天堂的入口。

对游客来说,瓦拉纳西或许是嘈杂脏乱的,但它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印度人的生活传统,是体验真正的印度风情最理想的城市。

穿过迷宫一样的小巷,沿河岸码头信步而行,或租一条小船荡舟恒河,看印度人的日常生活,看各种风格的寺庙,看以往王公贵族留下来的宫殿,看各种宗教仪式和节庆,忘记一切。让我们把灵魂从肉身抽离,停在恒河的上空,睁大双眼静静的观看这个文明古国的过去和现在,还有人生百态。




恒河见证的婚礼,与爱情无关


当一阵热闹的鼓声把我带到一堆人群里的时候,我的眼球马上被人群中几个身着鲜艳的莎丽的人给牢牢吸引住了,那是穿着结婚莎丽的印度新娘!那些莎丽红得象团火,热烈而夺目,精美的刺绣上还缀满珠片,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穿着传统服装的吹鼓手在一旁卖力的演奏着,旁观的人们脸上也情不自禁地都洋溢着喜悦,只有新娘除外。这并不是说新娘不开心,而是因为喜庆的红莎丽将她们的头盖得严严实实,我根本看不到她们的表情。但我相信她们一定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我挤进正在举行仪式的那堆人群里,又担心被逼到河里,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凑到一对新人旁边拍照,透过镜头仔细的端详。新娘珠光宝气,从头到脚戴满金首饰,新郎一身礼服,头戴礼帽,显得俊郎不凡。新人的手和脚都用一种叫Henna的植物颜料画上叫Mendhi(曼陀林)
图案,类似文身,这种植物颜料能维持文身图案一两个月不被洗掉。
祭祀口里不停的念着什么,媒人忙着把大米,树叶,燕麦,玫瑰花瓣等象征财富,健康,幸福,繁荣的各种物品摆出来,祭祀对物品和新人表示祝福,然后把他们的手握在一起,为新娘点上朱砂,据说这样能使夫妻恩爱到老。一对新人任人摆布,新郎面露疲态,而新娘仍是遮得严实,让人看不出一丝端倪。

    印度教徒婚姻礼仪是:先由媒人与双方父母或长者说亲并交换男女的照片,安排双方见一次面,再谈好嫁妆彩礼和婚礼费用等细节,再由婆罗门祭司选择吉日。结婚这天,男方家里要充分准备,大宴宾客,同时男方还得组织一支规模可观的迎亲队,吹吹打打到女方家里去接新娘子。在迎亲队到来之前,新娘子的女亲属和女友们为她梳洗打扮,戴上各种首饰,身上涂抹姜黄,用植物颜料在手脚上画文身图案。当新郎和迎亲队到来以后,新郎要把朱砂涂在新娘的头发分缝处,那朱砂涂最好是水状的,让它流到额头上一些,据说这样可以使夫妻相爱到老。迎亲队接了新娘后就动身到男方家去,一路上还是吹吹打打,载歌载舞,到男家举行正式的婚礼。新郎新娘要先敬神,然后要围绕火堆走7步,被称为“七步神”。其后,新郎新郎新娘向长辈行“触脚礼”,即跪在地上用前额去触长辈的脚,或用手先触长辈的脚再触自己的额头,同时接受长辈的祝福。在印度教徒看来,结婚的首要目的是完成种种宗教职责,其中祭祀最为重要;但是,男子必须结婚生儿子才有资格向祖宗供奉祭品。因此,在结婚仪式上,夫妇双方为此念咒、祈祷、发誓,并且丈夫以妻子明确说道:我为了得到儿子才同你结婚。祭司等人也为此而祝愿他们。仪式完毕,新郎新娘并坐在一起,亲友们围绕着他们唱歌。人们七嘴八舌地赞美新郎如何如何健壮能干,赞美新娘如何如何美丽贤惠。最后是大家在一起吃饭。人们吃饱喝足,才渐渐散去。  
现在的大城市里一般也举行这样的仪式,只是或繁或简而已。
在城市里无论白天或者夜晚几乎时常能遇到迎亲的队伍。新郎骑着马,被队伍簇拥着在大街上游行,鼓乐阵阵,欢歌笑语,听了令人振奋,而新娘则往往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由卡车或者牛车拉着台发电机,年轻人高举着两大排灯盏,高音喇叭里播放歌曲,一路歌声,一路通明。人们行走缓慢,甚至是走走停停,似乎是有意向路旁的看客炫耀婚礼的盛大。 

几对新人和他们的家属亲戚坐着等候祭祀来举行结婚仪式,河边有三个祭祀正忙着。一个小伙子告诉我,一月底开始进入结婚旺季了,平均每天来河边举行婚礼仪式的有二十多对。恒河是印度教徒的圣地,让她见证生老病死是每个印度教徒想得到的幸福和永恒,婚礼也不例外。可是,面对恒河见证的婚礼,我在想,爱情呢?

印度传统婚礼讲究门当户对,顽固的种姓制度和父母包办的传统,使得大部分印度男女青年到在还不能自由恋爱择偶结婚,仍旧遵循父母意愿来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按中国的说法是“先结婚后恋爱”。印度结婚的传统是姑娘“倒贴男方彩礼”,因为女方婚后在男方家的地位,要看女方给男方多少钱财而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彩礼的要价越来越高,不再象从前那样,只是给衣服几百上千卢比就完事了,而是需要给男方家具电器摩托车甚至是小汽车和房子等等价值昂贵的物品。给不起彩礼的姑娘很难出嫁;即便满足了男方,也可能已经债台高筑或破产了。所以印度有句俗话“一家若有三姑娘,全部家产折腾光”。印度很多家庭暴力的悲剧,都是因为男方嫌弃女方给的嫁妆少而引起的。
虽然印度国家领导人倡导废弃这种婚嫁陋习,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这种和种姓制度一样根深蒂固的历史顽疾,不是短时间内能彻底根治的。

印度教的PUJA
Puja 是通过祈祷或歌颂展现对神崇拜的一种仪式 , 是教徒们对神的一种尊敬行为,也视为和神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在印度经常有民间组织的各种大大小小的Puja 仪式,吸引众多的教徒参与。

瓦拉纳西的恒河由南向北而流,从河岸的上游到下游,大约有20个不同名称的“迦特”(GHAT)。“迦特”就是码头河坛,这里每一座河坛都有不同景观,功能和宗教意义。其中最靠近旧城区中心的是萨斯瓦梅朵河坛(Dasashwamedh Ghat),也是最大最重要的河坛,它由5个长方形的大石台组成,中间的大的是主台,两边各有两个小点的。到瓦拉纳西绝对不容错过的是这里每天傍晚都举行Puja仪式,虽然恒河沿岸有几个河坛也有Puja仪式,但只有这个河坛举行的规模最大。

每晚黄昏时分,日落天黑之前,主持Puja的祭祀们开始打扫冲洗萨斯瓦梅朵河坛,摆放仪式上用的神像灯火法器等各种物品,布置好神坛然后沐浴更衣。夜幕降临,河坛上已是灯火辉煌,教徒们和游客陆续汇集,各自寻了地方,或坐或站。五个身穿红上衣下围白基笼的祭祀在人群中各挑一名观众到神坛点燃一圈油灯,这时,众人知道仪式就要开始了。神坛上方巨大的灯架子上有几个铜铃,系着铜铃的绳子由坐在神坛最近的人负责拉。据说被挑中去点油灯和拉铜铃是受到祭祀的赐福,但这两样都不是轻松的活,好象在履行神职,丝毫不得马虎。点油灯要小心被风吹灭,那不吉利;拉铃看似简单,其实更难,从Puja开始到结束一个多小时里要不停的拉,铃声还不能小了,手腕要没点力气,是绝对做不成的。

诵经的主唱和乐手早已就位,悠扬的歌声从扩音器中传出,祭祀们面对恒河站成一排,随着音乐和着诵经师一边吟唱一边拍掌,教徒们和游客也一起和着,神情庄严而肃穆。唱完一段之后祭祀们回到在各自的神坛跟前,在悦耳的铃声和天籁般的诵经歌声中依次拿起点燃的香,海螺,铜铃,法灯,孔雀羽毛,牦牛尾巴等法器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舞动,间中向恒河抛洒圣水和花瓣。
当仪式进行到最高潮时,所有的人都起立,面对恒河挥舞双臂,高声赞颂伟大的恒河。
这样的气氛让游客也情不自禁身不由己的展臂高呼,跟着一起虔诚起来。

当祭祀们再次站成一排吟唱的时候,表示已经到仪式的尾声了。人们鱼贯走向恒河边的楼梯,把祭祀们发的花瓣洒进河里,双手合十祈祷一番,捧一掬恒河水洒在头上身上或直接喝了,有的买一盏小小的花灯,许愿之后放进河里,默默注视那心愿随波逐流漂向心中的天堂。
然后向祭祀们讨了甜食吃,这个Puja仪式就算圆满结束了。



死在天堂门口就是幸福
印度教一般实行火葬,虔诚的印度教徒生命将尽之时,临终的心愿是来到有「圣城之城」之称的瓦拉那西,在圣河恒河边静静等待死亡来临。他们期望死后能于恒河畔火葬,将骨灰撒于恒河中,以终止无休无止的人生轮回,于死后达极乐之境。


在瓦拉纳西恒河沿岸众多的Ghat中,至少有两个是用来焚化印度教徒尸体的焚化场(Burning Ghat),它们是Manikarnike Ghat和Harishchandra Ghat,其中Manikarnike Ghat是最主要的焚化场。不必有人告诉你,仅凭肃穆的气氛很远就能够感觉出来,加上腾空的浓烟,和空气中弥漫的刺鼻气味,相信每个人都能很快地意识到眼前是什么所在,可能内心里还会“腾”地一下紧张起来,恶心的想呕吐。火葬过程可以随便参观,但绝对不可以拍照,被人发现不是被要求交出胶卷就是被罚款,就算乘坐小船在河上观看,船主也会怕引起麻烦而要求你收起相机。

火葬地旁边有两幢早被焚烧尸体的浓烟熏得面目全非的破旧的楼房,这是政府专门为那些前来等死的贫穷教徒提供的栖息之地,里面躺卧着等待死亡的残弱躯体,他们如同风中残烛,勉为其难地吞吐着气息。


站在这让人毛骨悚然的楼台向外望去,几米开外就是瓦拉那西最大的火葬地恒河坛马尼卡拉尼卡(Manikaranika Ghat)。河岸边堆放着堆栈成高塔般的木柴,四周已挤满了人群,有看热闹的观光客、死者的家属,还有赤着半身,站在河边清洗残留在河岸边堆积如山的污泥,还有专门负责火葬祭典、出售木柴以及收取火葬费用的印度人。干这类工作的人都属于印度种姓制度中的贱民。

听着哭嚎声由远而近,知道又有一具尸体抬过来了。尸体以白布包裹成木乃伊状,覆盖着镶金线的黄红绸缎,被四五名大汉以竹子担架抬到木柴堆旁。这时候,死者的女性家属就不参加火葬了,据说她们的痛哭会惹怒神灵而招致不祥。

一般家庭的死者,用普通的木柴浇上煤油焚烧,而富有家庭的死者,则是用带香味的木柴浇上酥油焚烧。越富有的家庭,买的木柴就越粗,搭的木柴堆越大,这样尸体就焚烧得快而彻底;穷的人家买不起好的木柴,只有用枯瘦的木枝和纸皮等杂物,烧剩的残余骨灰被家属收集起来,撒落在恒河中。

印度教徒中,孕妇和婴孩是不需要火葬的,只能包裹成木乃伊似的被船运到河中间,象死狗死牛一样被抛进河里,成为河里各种生物的食物。

不知道什么时候,火葬已经开始。那些「木乃伊」似的尸体都被置于柴堆上,点火前,长子和家属从右至左绕尸体三圈,然后家属在一旁等候,由长子动手先点燃尸体的头部。由于死人的头颅不容易烧透,长子要用木棒将其敲碎,因为他们认为头颅被敲碎后灵魂才能升天。若长子已不在世,则由次子代替,依次类推。若无亲生儿子,可由侄子或近亲长子代办。

点起的火焰逐渐雄烈,有人不时的拿木棍挑着尸体的手脚,以便彻底燃烧,浓烈的黑烟呛得我难以呼吸。恒河的风助长了火势,使得死亡仪式显得有些凄美。


暮色将近,围观的人潮逐渐散去。一切都如几千年以前,按部就班地进行。

(完)

migration file (1000 Bytes, 下载次数: 4)

migration

migration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沙发
发表于 2004-7-27 22:41:12 | 只看该作者

RE:瓦那纳西,在天堂的入口看生与死

【(Ezno)回复(俊哥)的大作】


古老又神秘的地方.
板凳
发表于 2004-7-28 06:31:58 | 只看该作者

RE:瓦那纳西,在天堂的入口看生与死

【(几米)回复(俊哥)的大作】


<IMG SRC="/images/face/177.gif"><IMG SRC="/images/face/177.gif"><IMG SRC="/images/face/164.gif"><IMG SRC="/images/face/164.gif"><IMG SRC="/images/face/166.gif"><IMG SRC="/images/face/166.gif">
地板
发表于 2004-7-28 08:02:04 | 只看该作者

RE:瓦那纳西,在天堂的入口看生与死



:【 在俊哥的大作中提到:】死在天堂门口就是幸福

  或许天堂里没有了爱没有了恨,对于印度人来说是一种灵魂的升华,所以已变成了恒久不变的习俗。
  <IMG SRC="/images/face/164.gif"><IMG SRC="/images/face/164.gif">
地下室
发表于 2004-7-28 08:16:42 | 只看该作者

RE:瓦那纳西,在天堂的入口看生与死

【(大斌)回复(俊哥)的大作】


<IMG SRC="/images/face/177.gif"><IMG SRC="/images/face/177.gif"><IMG SRC="/images/face/177.gif"><IMG SRC="/images/face/177.gif"><IMG SRC="/images/face/177.gif">
6
发表于 2004-7-28 12:22:35 | 只看该作者

RE:瓦那纳西,在天堂的入口看生与死

【(小甄)回复(俊哥)的大作】


<IMG SRC="/images/face/177.gif"><IMG SRC="/images/face/177.gif"><IMG SRC="/images/face/177.gif"><IMG SRC="/images/face/164.gif"><IMG SRC="/images/face/164.gif"><IMG SRC="/images/face/164.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车迷网 ( 粤ICP备10225138号 )

GMT+8, 2024-5-10 10:59 , Processed in 0.065073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2001-2007 车迷网 所有内容 版权所有
网页风格制作: 虫虫 技术支持:智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