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迷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151|回复: 1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欧洲] 东欧背包游-金色音乐厅我们来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5: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这次欧洲行,觉得还是要写点什么留个纪念。
香港机场的汉沙公司的飞机
既然是自助旅游,肯定要事先做功课,同行的驴友们经验丰富,早就定好机票,火车票,旅馆,计划好每日的路线,精确到应该搭乘那路地铁,到哪个站下,洋洋洒洒图文并茂20多页.背上大背囊,启程了!



    汉沙公司的电脑全面瘫痪,害我们延迟了2小时才起飞,不过看我们等飞机的时候碰到谁?冯宝宝啊~~她戴顶这么淑女的帽子,给我一眼发现了。
     请无视冯宝宝旁边那个路人大头.


    汉沙的飞机餐真的不是一般的难吃,本来一天都没吃,就等上飞机这顿了,结果不知道是不是过了中午时间,提供的只是下午茶,分量很少的一点土豆泥和牛肉,根本不够我填牙缝,我环顾周围牛高马大的一群鬼佬,心理就一直嘀咕,这点猫食,你们能吃饱吗?可是鬼佬们个个都很淡定的吃完,没半点意见。我也只好叠埋心水,等晚饭吧。昏昏欲睡中,空姐大妈又来发东西了,马上打醒精神,只见空姐大妈从她的手推车中神秘的摸了一会,一个圆形小物体华丽的出现在我眼前,我定睛一看,好家伙,是个杯面啊,合味道牛肉味的,还是mini杯装,难道这就是我的晚饭吗?我热泪盈眶的接过这个杯面,后来证明,其实杯面也很好吃的,而且相当奢侈,因为我在东欧超市翻了个遍也找不到一个杯面。

    到了布拉格,已经是半夜了,小旅馆过了半夜11点就没人给你开门,差点流浪街头了。
   有感觉了吗?模糊的旅馆走道,让你想起什么?没错,著名恐怖片《闪灵》里那个神秘恐怖的酒店,两个孪生姐妹被害的地点……….



[ 本帖最后由 圆脸猫 于 2009-11-10 16:59 编辑 ]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5: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捷克附近的小镇
捷克附近的小镇我们去了三个,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色,但都给我们相同的感觉,就是宁静,悠闲,走在小镇的街道上,内心总有一种寻求了很久的平静,时光在这里仿佛都停留在了中世纪,一片片红瓦白墙,初秋微红的叶子,象到了童话世界,真的很有冲动,等我老了,一定带着自己最爱的人,来这些小镇住。
1、        捷克小镇Kutna Hora
先去了捷克附近的小镇,布拉格以东约70公里的小镇Kutna Hora。




小站的小路很有感觉,地上都是掉下来的栗子,很饱满的,咬了一口,又苦又涩,只能打消了拣回去做栗子焖鸡的念头。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5: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捷克人骨教堂(Kostelík Vech savtych a kostnicí ),从中央火车站(Praha hl.n.)(红线地铁到HL.nadrazi)坐7:56分的F675火车到Kutna Hora,火车两个小时一班。出火车站往右,一直走到布到高架的地方左转,沿着路一直走,一直走到一个红顶大教堂,对面路进去就是人骨教堂,教堂很小,门票50 Kc一个人,有中文说明。
建于14世纪,其外表是看似十分普通的哥特式建筑造型,但内部的装饰却都是用人骨做成的,因此这里与其说是教堂,倒不如说是“人骨博物馆”。
  一名曾到耶路撒冷朝圣的修道院院长把带回来的泥土撒在地上,自此,名门望族都以身后能葬于此地为荣。14世纪的一场黑死病和15世纪的战争,令这块3500平方米的空地上,竟出现了3万多个坟墓!16世纪时有教士开始把骸骨搬进教堂,并堆成金字塔状,由于骸骨实在太多,后来有人索性把骨头充当装饰素材,造就了人骨教堂的诞生。教堂里的天花板、墙壁上尽是人骨串成的装饰品。据统计,这些饰品大约用掉一万具尸骨。神学家表示,天主教视死亡为神圣的事,死后将尸身献给上帝,象征无上的赞美,所以“人骨装饰品”不值得大惊小怪。人骨教堂很小,两三分钟已可走完。但那别出心裁的人骨艺术,却不由得让人驻足细赏。只见4万副经过消毒和筛选的骨头,大小相同,被细致地用来砌成烛台、祭坛、圣杯、门楣、拱门、吊饰甚至十字架。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教堂正中央那盏由人体各部分的骨骼造成的“人骨吊灯”——以腿骨组成主架,下颚骨串成挂帘,主架又分成8个腿骨灯架,撑着一块块排成圆形的盆骨,上面又各自端着一颗充当烛台的头颅,外形独特,又仿佛附着死者的灵魂,邪恶诡异中带着点慑人心髓的华丽。








[ 本帖最后由 圆脸猫 于 2009-10-21 15:51 编辑 ]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5: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进这个小教堂,我并没有感到恐怖,教堂外有一群人在奠基着死者,他们的神态祥和,也许有宗教信仰的人们都这样,生老病死在他们看来都是一种轮回。


2、捷克小镇-克鲁姆洛夫Cesky Krumlov

Prague去CK汽车时刻表,网上订票http://www.studentagency.cz/index.en.html
车站在KNIZECI, 在布拉格地铁B和C交汇处的夫罗伦斯(Florenc)站处
克鲁姆洛夫,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几座城市之一。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选的“人类遗迹城”。13世纪捷克贵族维科特在此开始建造城堡,后几经易主,一直是捷克富豪的领地。历经几个世纪,整个城市没有受到工业化的影响,避免了大灾难和战争所带来的损失。这座美丽的让人惊叹的城市,是仅次于布拉格城堡的捷克第二大城堡,被蜿蜒的伏尔塔瓦河环抱,倚山而建的城堡,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丰富与发展,融合了哥德式、文艺复兴与巴洛式的风情,是中欧中世纪中、小型城镇卓越的典范。






地下室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5: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5: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6: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Ck是我最喜欢的小镇,那里没有布拉格的繁华,又仿佛是布拉格的一个缩小版本。这条小路比较偏僻,是个通向旧工厂的道路,破烂的程度来看从中世纪以来就没变过。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6: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3、        捷克小镇-皮耳森Plzen
皮尔森相较起捷克众多以建筑或中世纪古迹闻名的城镇,皮尔森(Plzen)显得与众不同,它是西捷克州的中心都市,以汽车工业及啤酒制造业闻名,捷克3大名酒之一的啤酒发源于此、东欧知名汽车品牌“SKODA”制造厂也设在此地。世界最高级的蛇麻草( 酿啤酒的香草)原产于捷克,而捷克人民的啤酒消耗量更胜德国,为全世界第一。捷克最畅销的啤酒,是皮尔森啤酒。皮尔森啤酒有捷克三大名酒之称,所以到捷克的皮尔森 ,即是该啤酒的产地,一定不可以错过前去皮尔森啤酒博物馆参观,窥探一下皮尔森的酿酒世界。皮耳森啤酒相当知名,有捷克的3大名酒的美称(皮耳森的啤酒、卡罗维利的贝赫罗夫卡、摩拉维亚区的白酒,并称捷克的3大名酒)。到了皮耳森一定得到啤酒博物馆参观,从共和广场向东北走,Velveslavinova ulica路的6号就是啤酒博物馆(Brewery Museum/Pivovaske Muzeum)。这栋建筑原是中世纪的谷仓,1959年开放供游客参观。不论你喜不喜欢喝啤酒,参观这个另类的博物馆都会觉得挺有趣的。馆内展示缩小后的啤酒蒸酿模型,以及重现19世纪古意盎然的老酒馆摆设,还可看到各式各样酿造啤酒的用具、酒瓶、酒杯和啤酒迷的收藏品。身旁古老的收款机及点唱机及优美的音乐,让人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小酒馆里,那种情调使人不饮酒也自醉了。

皮耳森的火车站,连火车站都那么艺术啊.


啤酒博物馆旁的啤酒馆,啤酒一点不贵,两杯64kc相当于不够15块的人仔一杯,大白天也好多人在叹啤酒



一场来到,当然要饮返杯啦,真的很好喝.


[ 本帖最后由 圆脸猫 于 2009-10-21 16:10 编辑 ]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6: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啤酒博物馆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6: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想以一个字来表达音乐时,我只找到了维也纳;而当我想以
另一个字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尼采
捷克一个童话般的东欧国家,它的前身是捷克和斯洛伐克,后来捷克从社会主义投向了资本主义的怀抱,当然资本主义促进了它的高速发展,但好在它的历史是没有变的。布拉格-整座城市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布拉格整座城市里面有哥德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及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因此也有「露天建筑博物馆之都」的美誉。我们住在这边四个晚上,体验当地居游自己去市场买食物自己料理,也去了...新城区、旧城区、城堡区、小区、查理士桥区。
    我们在捷克逗留的时间比在奥地利和匈牙利都多,印象也最深,捷克就象小家碧玉,精致,小巧,内敛的不张扬,又很值得品位。根据一个小在皮耳森的中国快餐店老板告诉我们,在捷克的华人目前有4000多人,现在做货不好做了,从以前的1万多人到目前的4000人左右,多数在开餐馆,在皮耳森那个小镇只有20多个华人。


圣维特教堂是我们这次东欧洲行看的第一个教堂,所以看的最仔细,它里面的玻璃是我们看过的所有教堂中最漂亮的,不愧是名家之手。在这之后再看教堂都是走马观花了,到了旅游的后期,真是看教堂看的想吐了。
第一座座落于今日圣维特教堂的位置的教堂是一座早期罗马式圆形建筑,建于925年,由波希米亚公爵瓦茨拉夫一世建成。在1060年扩建为罗曼式教堂,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在原教堂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哥特式教堂,于20世纪初才修建完毕。20世纪教堂更换的彩色玻璃窗为阿爾豐斯•慕夏作品。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6: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6: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太多知名的不知名的教堂,哥特式都差不多,大同小异,这第一个看的特别仔细,拍的就多,玻璃也实在漂亮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6: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华丽的忏悔室,你有啥罪干了啥坏事赶快进去跟神甫说说。



这是哪个国王的棺材,忘记了。





[ 本帖最后由 圆脸猫 于 2009-10-21 16:40 编辑 ]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17: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了那么多乏味的图,先来点小八卦,维也纳,我们碰到一个好玩的大叔,这位大叔是在梅里小镇碰到的,当时他拿了个傻瓜相机,正满大街的拉人给他照相,穿着解放前才能见到长袍,就是那世纪初黑白照片里很书生流行的打扮,开始我还以为是哪里的华侨,由于出国早,所以穿衣服的时光停留在解放前了,结果人家是正宗的厦门人,他见了我们如同见了救星一样,马上要我们跟他照相。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他就开始就坚定不移的跟着我们了,多瑙河的游船还有段时间才开,我们就到附近森林里随便走走,这个大叔以为我们有什么新鲜景点,就一直跟我们后面20几米的样子,被我们发现之后,我们就开始无限的YY了:(这该不是哪个武林高手吧,名字就叫柳一刀,跟在我们后面长袍飘飘,冷酷的从怀里掏出暗器,,嗖嗖,我们应声而倒,他就上前把我们的欧元美金都拿走了……我们的尸体在无人的大森林里,几天后才被发现…..)后来在下面的几个景点,我们都做着他的义务摄影师,这位柳一刀大叔对自己的形象非常在意的,穿这身衣服也是就怕鬼老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吧,同一个景点同一个位置,他要摆几个造型,还要全身的,半身的,3/4身的,拍完还要仔细研究一下,有张脚尖有点没拍全,被他要求重拍了。世界是很小的,第二天晚上我们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门口又见到那位大叔,这回人家不穿长袍了,改穿西装了,小领带也打了,小头发也光滑了,去听音乐会啊,是要穿正式点的,我们看看自己的T恤牛仔裤,真是好惭愧,等入了席,我们买的三等票,已经要人仔差不多600块钱一张了,起码有个座位,就是靠后点。我们望了很久,才在最后的站票席看到柳一刀同志,你说柳同志,穿那么笔挺,怎么也要买个一等票啊,怎么堆在后面的游人站票席呢…..

柳一刀同志在森林里本来跟我们后面的,我们走到一个尽头倒了回去,他就变在我们前面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9: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功略不是我写的,问过原作者先.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2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滨江御轩 于 2009-10-22 11:11 发表
入夜的“克鲁姆洛夫”,更宁静。


你拍的夜景真好,我拍的那些晚上的都惨不忍睹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21: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爱民固边 于 2009-10-21 23:22 发表
不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是人家的风景确实美。当然,这种美通过楼主的精彩文笔描述出来,又是另外一种美。


外国的月亮这个问题,当时也和同伴讨论过,一路以来看到的美景和人文,都让我们觉得还是tmd的资本主义好啊.说的多了,连我自己都开始鄙视自己了,太崇洋媚外了,外国人放屁难道都是香的?外国这些地方,来旅游就好了,真要在这里生存下来,估计也是艰难的,听说捷克的华人一没钱就会做点抢劫偷窃甚至杀人的事,所以令捷克人对华人印象并不好,来这里生活的华人是没有心境来欣赏什么美景和教堂的,都在为生存挣扎,我们在维也纳住的旅馆是华人开的,他们都来了起码20年以上了,问起我们为之非常向往的金色音乐大厅,他们很淡然的说从没去听过,所以不清楚,曾经有人说过,这辈子最想做的十大事情就是到维也纳听一场音乐会,在我们看来这么神圣的事,在真的在那里生活的华人却从没考虑过.如果在一个没有麻辣田鸡,红烧乳鸽,没有周末朋友间的happy hour聚会,更别说一群人喝点小酒,唱个k,谈下人生,如果只能整天就在餐馆里打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唯一想法就是为了儿女在这里能从小长大,以后能融入这个社会,这样大的牺牲不是每个人能承受的.外国人感觉虽然都很热情,街上不认识的都会跟你hello,但实际这只是他们的礼貌而已,很难溶入他们的圈子.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21: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东欧看建筑,所有的书都充斥着哥特式啊,巴洛克之类的名词,但谁都没说这些名词是啥意思,作为一个有好奇心的对建筑一窍不通的人,我还是去搜索了一下这些名词的意思,花那么多钱去当然要明白自己在看什么了.

哥特式建筑,这个最好认了,基本顶着两尖顶的都是.
哥德式建筑(英文: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哥德式建筑最常见于欧洲的主教座堂、大修道院与教堂。它也出现在许多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见其踪影。

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

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

建筑特色

德国科隆大教堂高耸的尖肋拱顶[编辑]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编辑]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巴黎圣母院成排的飞扶壁
法国亚眠大教堂双层飞扶壁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编辑]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编辑] 十字平面

法国沙特尔大教堂平面图这也是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

[编辑] 门
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

束柱(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21: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我发的圣维特大教堂就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那尖顶啊,里面的肋骨状内顶,玫瑰玻璃窗啊,典型的不能在典型了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21: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巴洛克建筑



雅各柏·德拉·波尔塔 (Giacomo della Porta) 设计的耶稣教堂的正面,巴洛克建筑的先驱巴洛克建筑,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将原本罗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建筑,添上新的华丽、夸张及雕刻风气,彰现出国家与教会的专制主义的丰功伟业。此新式建筑着重于色彩、光影、雕塑性与强烈的巴洛克特色。

文艺复兴为意大利宫廷带来财富与权势,是世俗与宗教力量的结合。巴洛克则,至少在初期,是与反宗教改革--天主教会内部对应宗教改革的革新运动,有直接关联的。天特会议(1545–1563)普遍被认定是反宗教改革的开端。

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物,一方面有着更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震撼力,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炫耀教会的财富与权势。新的建筑风格尤其体现出新宗教教派的时代背景,例如戴蒂尼会(Theatines)与耶稣会,其目标是增进宗教的普遍与虔诚。十七世纪中叶,巴洛克风格转而表现于豪华宫殿上,首先在法国--如拉斐特城堡(Château de Maisons,1642),位于巴黎附近、由弗朗索瓦·芒萨尔设计--随后遍及欧洲。

巴洛克建筑的特征包括:

宽阔的、有时是圆形的中殿取代了狭长的中殿
戏剧性地使用光线,强烈的光影对比,明暗对照效果(如威尔腾堡修道院教堂),或依靠窗户实现均匀照明(如温加滕修道院教堂)
大量使用装饰品(通常是镀金、石膏或粉饰灰泥、大理石或人造大理石)
巨大尺度的天花板壁画
外部立面的显着特点是通常有戏剧性的中央突出部分
内部通常只是绘画与雕塑的框架(特别是后期巴洛克)
错视画法般的虚幻效果,绘画与建筑的混合
在巴伐利亚、捷克、波兰和乌克兰巴洛克,普遍存在梨状穹顶
天主教国家的圣母柱和圣三柱,通常因黑死病结束时的感恩而兴建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22: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理解,就是那种使用弧形线条很多,然后很多很多花纹和装饰,顶上有壁画,墙上有好多花纹,有多复杂就有多复杂的装饰,就是巴洛克了,巴洛克发展到极至就变成洛可可了,关于这种建筑风格,在维也纳的美泉宫和旧皇宫,发挥的淋漓尽致.真有学建筑的同志不要拍我啊,只是些个人印象.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08: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晕,国庆去的,我已经回来了,多谢各位关注.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15: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拉格旧广场

布拉格旧城广场(Old Town Square)是位于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老城区中的一个古老的广场,正好在布拉格瓦茨拉夫广场和查理大桥之间。夏季时,这里经常会挤满游客。作为布拉格市最古老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广场,这个广场也是布拉格历史的见证者。
  布拉格旧城广场建于公元10世纪,当时这里更像是一个集市,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商人都在这里买卖商品。在广场建成后,出现过很多名字来称呼这个广场,最早的称呼是“大广场”(Big Square),随后在13世纪时被称为“旧市场”(Old Market),在此之后被称为“旧城广场”(Old Town Place)或“旧城大广场”(Large Old Town Square),现在的名字是从19世纪末使用至今的。
  布拉格旧城广场之所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主要是由于在广场周边有很多中世纪时期的建筑,而且建筑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在广场附近修建的第一批建筑是在12和13世纪,而今现存的一些建筑仍旧保留着当年的罗马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旧城市政厅(Old Town City Hall)建于14世纪,随后又修建了圣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此后,旧城广场成为了布拉格旧城的经济与政治中心。
  另外,广场的中心竖立着宗教改革领袖胡斯的雕像(Jan Hus Monument),他因为信仰而在此受火刑。雕像立于1915年7月6日,胡斯逝世500周年。
  现在,布拉格旧城广场不仅是一个受欢迎的聚会场所,还用来举行新年庆典、假日市场(圣诞节和复活节)和抗议活动。有时,冰球和足球比赛会在大屏幕上播放,从而会吸引来大批的球迷。
    这个旧市区的中心广场上,充斥着街头艺人、贩卖各种不同纪念品、小吃的摊档、一排排的cofe shop 和络绎不绝的观光客。广场中心的胡斯之像是1915年纪念胡斯500岁的冥寿制作的,为纪念推动宗教革命而惨遭火刑的查理大学校长,至今为止他仍然被视为捷克人英雄。

胡斯像



迪恩教堂



迪恩教堂前面就是旧市区广场广场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15: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尼古拉斯教堂
  坐落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旧城广场(Old Town Square)的圣尼古拉斯教堂(St. Nicholas Church)建成于1735年,这座教堂的建成直接取代了曾经的教区教堂。在特恩教堂(Tyn Church)建成前,这座教堂曾经一直是布拉格旧城最重要的教堂。
  现在的这座圣尼古拉斯教堂由奇廉·艾格纳兹·戴恩特曾霍佛(Kilian Ignaz Dientzenhofer)设计的,这是一座巴洛克式教堂,其雕刻装饰都是出自安东尼·布劳恩(Antonín Braun)之手。教堂的内部设计参考了位于巴黎的圣路易教堂(chapel of St. Louis-des-invalides)。精致的灰泥装饰由伯纳德·斯匹内迪(Bernardo Spinetti)完成,而灰泥墙上的壁画则是由年长的彼得·亚当(Peter Adam)绘制。
  1781年,教堂内部装饰在乔塞弗二世(Josef II)命令终止所有修道院进行公共机会后而移除。
  在1870年至1914年间,圣尼古拉斯教堂成为了俄国东正教教堂。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军队被派驻扎在这里,一些艺术家和画家也在这时对教堂进行了修复。
  战争结束后,教堂被转交给了捷克胡斯的信徒。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15: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旧市政厅



旧市政厅外墙上大名鼎鼎的天文钟,分为上下二座,是一座精美别致的自鸣钟,钟楼建于1410年。根据当年的地球中心说原理设计,上面的钟一年绕一周,下面的一天绕行一圈,每天中午12点,十二尊耶酥门徒从钟旁依次现身,6个向左转,6个向右转,随着雄鸡的一声鸣叫,窗子关闭,报时钟声响起。这座大钟至今走时准确,当地人在此驻足校对手表的时间。据说为了保证世上没有同样的钟出现,建造此钟的工匠被刺瞎了双眼。




    哥德式的高塔-火药塔,从塔顶可以将旧市区的景致尽收眼底。沿着蒂恩圣母堂图中编号13一侧的小路Celeina出旧城广场,隐约可以看到远处的一座高大的塔楼,没过几个小街区,路中央的塔楼清晰可见,原来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火药塔。  火药塔图中编号14高65米,扼守着旧城区一个很重要的十字路口(塞莱特纳街,纳普雷科普,共和广场)。它的建筑属于晚期哥特风格,建筑年代在十五世纪下半叶。在古塔的位置上,十三世纪时是一座通向古城堡的大门。雷耶塞克仿照老城桥上的塔的式样,为弗拉迪斯拉斯.雅杰罗修建了这座塔。火药塔是本区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它的名称来自于十八世纪设在塔中的一处弹药库。塔身内外装饰着各式各样的纹章和圣人以及波希米亚储王的塑像。沿着螺旋楼梯可登上塔顶,一览全城胜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车迷网 ( 粤ICP备10225138号 )

GMT+8, 2024-6-14 07:16 , Processed in 0.077702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2001-2007 车迷网 所有内容 版权所有
网页风格制作: 虫虫 技术支持:智泉